这本书在书架里面已经放了很久了,一直没看,虽说是从来没看过,但故事的大概走向与情节我心中还是有些了解的,毕竟这本书的知名度太高,读者众多,时不时就会在想法圈里看见有书友在这本书里的某个章节片段中唏嘘感概,这常令没读过这本书的我略感惭愧……作为一名上进青年,自然不甘落后,于是,最近抽空突袭了此书。
1.读后感
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并不深,甚至可以说是很浅,而这种浅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走向而变得越来越浅的。
这种感觉的具体状态我形容不好,不过大概的感受过程是这样:
第一阶段
在读一个故事时,在一开始,你被深深吸引着,被强烈的代入感拉扯到了故事中的场景里去,仿佛那些场面就在你眼前,你正在感同身受的经历着故事中的一切;
第二阶段
随着故事的发展,你的情绪被带动着越陷越深,所发生的一切你感同身受,那些故事中的角色仿佛都是你的朋友亲人,,你为他们的不幸而心痛不已,你他们的小幸福倍感欣慰,你揪着一颗心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第三阶段
正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让你感觉很奇怪,很突兀,让你觉得这件事情发生的并不自然,然后你开始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个故事而已;
第四阶段
我这个身临其境的旅客慢慢从故事里爬了出来,回到了现实之中,然后抓过板凳,抱起西瓜,至于后面的故事无论是精彩,还是平淡,跟我都没啥关系了,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观众,一个帅气的吃瓜侠而已。
至于那个转折点究竟在哪里,我也说不好,可能是在读到福贵儿子的死时,有可能是在读到福贵女婿的死时,也有可能是读到福贵外孙的死时,谁知道呢,真的很难说清楚。
不过,我能清晰的感受到,在故事终了,我本该感概的生存艰辛与世道艰难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竟然不由自主的感叹,有一种神,叫做sui神,有一种硬,叫做命硬……
因为如果作者下定决心就是要悲到底,那福贵这种克家人的,怎么日子都不好过,就算他生活在如此昌明的当下……比如:
曾经:
父亲—被气死
母亲—病死
儿子---被抽血抽死
女儿—生孩子大出血死
女婿—干活被水泥板夹死
外孙—吃豆子撑死
福贵—仅剩一头老牛
当代:
父亲—陪领导喝酒喝死
母亲—因为没钱缴费死在手术室门口
儿子—喝奶粉喝死
女儿—为了还房贷拼命工作过劳死
女婿—死于黑矿矿难
外孙—被车撞后路人陌视,几小时后活活耗死
福贵—剩下一套没有还完贷款的学区房
我知道,作者是想通过福贵的故事反映出在某一个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但我还是觉得,到后面,这个故事就是为了悲而悲,却缺少了一种顺理成章的感觉。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个人的感受而已,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代表其他人的观点看法,大家最好还是自己读一读,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自然也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
2.标准
人往往都会有两套标准,其中一套适用于自己,而另一套适用于别人。
同理,
人们也习惯用两套严管来大量历史与现状,
其中一套标准总能轻而易举的从历史中蚝出一堆“惨无人道”来对比当下,然后轻易的得出两个字的结论“愚昧”;
然后又能驾轻就熟运用另外一套标准,慧眼如炬的从当下的现状中发掘出一堆“人心不古”然后得出一个“世风日下”的结论。
这个“本领”就很厉害了,因为他们能把“看不惯”历史与为当下“愤愤不平”这两件事融合的很好,运用自如,并毫无违和感,他们能熟练的一边抱怨生活,一边吐槽历史。
对于他们,我想,上帝可能也拿他们没办法,因为上帝也不知道要将这么一群人安置在哪段岁月中,这群“大爷”才能真正满意。
对此,我倒是对这群人有些建议,你们可以看看自己目前在当下是处在哪个社会层级,然后对比你嘲讽时代同一层级中的那些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那么你若生活在同一时代,你基本也就是那个水平了,那么,你是否觉得自己愚昧呢?
时代背景造就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人的思想与观点,历史是当下的一部分,而现在也是将来的一部分,彼此之间都是传承关系,没什么好特别抬高的,也没什么好不停抨击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些都只是在得失之间而已。
......
3.那个年代
这个事情我并没有什么太多考证,当然也无从考证,算是胡思乱想的随便聊聊吧。
这里说的“那个年代”是指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尤其是文革。
我和家里老人聊过,他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好像和绝大多数文学和影视作品里面传达出来的东西并不一样,或许是因为他们那时候都是无产阶级,所以没什么被迫害的经历吧,除了有几年确实大家都很穷,吃饭很紧张以外,别的倒没什么特别恐怖的事情发生。
他们并不会觉得那个时代的生活很悲惨,因为,那之前的生活是在战争时期,那才是真的悲惨。
所以,我在想,之所以关于那个年代给我们留下那种印象的原因是不是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当时直接受害者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及政治人物之类的人群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人逐渐平反后,依然处在社会中比较高的阶级位置上,所以他们记忆中的东西释放出来的渠道相对较多;
2. 因为他们本身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比较高,所以他们的子女相对来说起点比较高,后来进入相对高的阶层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他们的子女当时也是受害者,并且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人来说,伤害的记忆可能会更加深刻,那么,这种释放可能会往一个方向偏移;
3. 对于那些不是当时手迫害的阶层及他们的子女来说,对于关于被迫害的事情可能没什么好写好说的,毕竟不是亲身经历,所以这类作品对于这些就没什么太多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