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书评

《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青春的墓志铭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好久没再写成篇文字。念头积压成海,却被理想围堵的严丝合缝。有创作的欲望,却每每被心理的期望给打压回去,于是心里的念头像野草一样杂乱无章而又无比茂盛的生长,无法排遣,终于憋成内伤。

而借助这本挪威的森林,以及近些天的梳理,念头终于看了一丝曙光,看到了一丝逃出生天的缝隙。我希望抓住它。就像落水者抓住稻草一样。我的念头也需要借助于某样东西。完成自我救赎。

先听一首歌曲:

《挪威的森林》

我曾经拥有过一个女孩

或者我应该说

是她拥有我

她带我去看她的房间

这感觉是否不错?

挪威木屋

她叫我留下,让我随便坐坐

然后我环视了房间一周,发现这连一张椅子都没有

那我就只好坐在一块小地毯上

等待着时机的来临

喝着她给的酒

我们聊到深夜两点钟

然后她说

是时候睡觉了吧?

她告诉我她要在早上去上班,然后她就放声大笑了

我告诉她我不用

然后就爬到浴室里睡觉了

当我醒来的时候

我只是孤身一人

小鸟都飞走了

所以我生起了火

这感觉是否不错?

挪威木屋

“那个年代弥漫着孤独的气味,魂牵梦萦的人只是个梦,可却如此真实强烈,它代表着一种沉醉又不甘。但无尽的空洞让人挣脱无劳,思考也掉进了虚无的漩涡里,不得解开。”

——这是约翰·列侬写下这首歌的初衷。

正文:死者的安魂曲,青春的墓志铭

一、从绿子开始

绿子

为了避免这是一篇冗长无味的书评。所以打算让思绪的方向跟着我的念头走。想哪写哪,写哪算哪,从绿子开始。

很多年前的高中。一个同学告诉我说,他喜欢“绿子”。我追问了很久,才知道“绿子”是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里的一个女性角色。但那时只是知道而已。后来,我真的在机缘巧合之下,看完了全本《挪威的森林》,突然明白了当时那句喜欢“绿子”所蕴含的是什么。

那是一种生命力,一种旺盛的力量,一种唯一能够对抗青春期中迷茫、孤独、虚无、失落、焦虑的武器。绿子就像一个符号,一个能够带领迷失之人完成自我救赎的符号。

村上春树一直以为,虽然直子的地位永远无法替代,可是能够拯救自己免于毁灭的,始终是像阿绿那般“正常的”、“充满生命力”的女孩子。

村上也曾亲口承认:绿子是他所创造出来的最成功的女主角。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到:‘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二、直子

直子

小说的主题是自我救赎。木月选择了直子的爱情和渡边的友情进行自我的救赎,结果失败死亡了。而直子选择的则是渡边的爱情和玲子的友情进行救赎,但终究因为她的不完整和逃避,同样救赎失败。

关于绿子和直子。

绿子是鲜活的血肉,活泼开朗,想象力丰富,生命力旺盛,谈色情而又不让人觉得色情,反而有一种异样的清纯。

直子则是纯净的心灵,娴静,忧郁,宁静。典雅澄澈,缠绵与柔情,让人心疼。

概括来说就是,直子是属于过去的,而绿子是属于现在和将来的。她们很像对称的两个点,互为对比,互为衬托,互为真实。缺少了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会显得不那么真实。

另外,直子的纯洁,是那种没有一丝一毫污染的纯洁。所以,她是注定无法融入现实世界的。不然她就不会是直子,而直子的地位也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虽然,能够成功拯救渡边免于毁灭的,始终是绿子那种“正常的生命力”。

三、木月

木月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对直子的二十岁,我竟有些不可思议。我也好,直子也好,总以为应该还是在十八岁与十九岁之间徘徊才是。十八之后是十九,十九之后再十八——如此固然理想,但她终究二十岁了。到秋天我也将二十岁。惟死者永远十七。

四、永泽

永泽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永泽,一个孤独又骄傲的人。热情又冷漠,高贵又世俗,总在追求与众不同,看书是,生吞蛞蝓也是。

渡边给人的感觉是无可无不可,没有落点,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而永泽给人的感觉,则是积极生活,以优秀和努力,冷漠且不择手段的挑战人生。看似不同,但实际上,他们对现实都是迷失的,绝望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展现的状态不同。

五、渡边

渡边

“对任何事物都不想的过于深刻,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定距离。”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挪威的森林》

渡边是小说的视角。性格很模糊。但这种模糊好像又是一种似曾相识感觉的代表。小说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进入高度发达的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丰富,造成欲求膨胀,从而导致精神脱轨。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小说最后,渡边完成了救赎。

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渡边最终想通了,所谓成长,就是找到自己内心与世界的平衡点,而不是紧守着自己的固执对抗世界,他选择与世界和解,选择接受命运,以及接受现实。

承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Share
Published by
承志
Tags: 原创书评